????近年來,全市上下大力開展營商環境提升行動,著力優化市場環境、政務環境、要素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全市營商環境建設成效穩步提升,累計32項營商環境工作經驗做法在全區推廣。我市堅持公平競爭,以更高標準提升市場環境透明度。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行“一業一照一碼”和“證照分離”等改革,強化“政銀合作”和企業登記注冊“一網通辦”,企業開辦實現“零費用、0.5天辦結”,特種設備等57項審批事項實現全市通辦,市場準入門檻更低。推行“1+N”聯辦服務、便利準營事項辦理、市場準入準營便利度提升等企業開辦注銷領域改革,不斷激發釋放經營主體活力。深入推進重點企業“開門接電”,建立電力接入工程費用分擔機制,進一步減輕全社會電力接入環節負擔。實施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豁免清單管理,符合規定情形的16類項目不再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手續。建立知識產權糾紛訴調對接機制,出臺知識產權糾紛案件調解員等6項制度,實現知識產權非訴調解糾紛、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協同推進。全市成立4個知識產權糾紛調委會、22個調解服務站,實現全市知識產權糾紛調處服務“一張網”。深入開展政府采購四類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清理各類經營主體參與政府采購相關壁壘。推廣電子保函、銀行保函、保險保函等方式繳納投標保證金,對在全區參與政府采購信用評價為A級的投標供應商,免收政府采購項目投標保證金,有效降低經營主體交易成本。不斷深化“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打造零跑腿、零距離、零見面、零等候“四零”服務模式。扎實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區內遠程異地評標和跨省遠程異地評標區域合作,全市政府采購和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電子化率分別達到100%和97.83%。
????致力高效便捷,以更實舉措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度。率先在全區創建首個國家級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成為“一網、一門、一窗、一端、一線”便民化服務樣板。基層政務服務場所標準化建設達90%以上,市、縣(區)、鄉鎮(街道)4600余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標準化管理。全面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首批“13+1+7+N”27項重點任務已實現線上線下能辦可辦。“一件事”平均壓減辦理時限65%、壓減申請材料66%、壓減辦理環節75%,全市累計辦理“一件事”4.37萬余件。扎實開展“我陪群眾走流程”“政務服務體驗員”活動,著力解決政務服務工作中存在的難點、堵點、痛點。率先在全區推出住房公積金“退休提取免申即辦”模式,切實提高退休職工辦事便利度。1417個政務服務事項納入“一窗受理”系統統一辦理,316項行政許可、143項行政備案、561項高頻事項等列入清單管理,105個事項實現“跨省通辦”、448個事項“區內通辦”。12345熱線成為“總客服”,月均受理2.6萬余條。全面落實“好差評”制度,好評率達99.98%,差評件100%回訪整改。
????優化“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機制,為辦事群眾提供兜底服務。扎實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改革試點工作,爭取落地實施無紙化報建審批和數據歸集共享、遠程視頻勘驗評審、智能申報智能審批等6項改革試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較改革前平均壓縮60%以上,審批材料精簡40%以上,企業對改革的滿意度達90%以上,經營主體獲得感顯著提升。市、縣(區)政務大廳全面推行“周末不打烊”服務,最大限度方便企業群眾非工作時間辦理各類政務服務事項,解決企業群眾“上班時間沒空辦、下班時間無處辦”的問題。優化資源配置,以更暖服務提升要素保障滿意度。推進產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和工業用地彈性供應,持續深入開展市轄區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盤活利用專項行動,助力重大項目建設。強化“府院聯動”,推動解決歷史遺留城鎮住宅“辦證難”問題,積極化解49個項目25041套房屋首次登記,化解率達100%。不斷強化企業人力資源保障,在3個工業園區建立了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站,成立石嘴山市“法院+工會+人社+司法”勞動關系維權調處中心,實現勞動爭議一站式化解。實施“創業石嘴山”行動,不斷強化人力資源支撐和保障,全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推進會和社保卡居民服務、工傷政務服務、企業職工退休“一件事”現場觀摩會在我市召開。持續深化“銀稅互動”,強化金融產品供給,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推行水電氣暖網聯合報裝“一件事”,進一步提升市政報裝便利度,連接服務滿意率達98%以上。依托寧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及時發布各類涉企政策,推動涉企政策精準直達快享。深入推進招商引資“一號工程”,招商引資規模與質量穩步提升。聚焦重大生產力優化布局和重大項目建設,大力實施高新區市政基礎設施和污水集中處理,石嘴山經開區蒸汽管道、西電路改線等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平羅縣崇崗煤炭集中區雨污水綜合治理工程和平羅工業園區紅崖子園天然氣管道基礎設施提升項目等工程,使園區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胸懷法治理念,以更大格局提升法治環境包容度。優化訴訟服務,打造集立案、咨詢、調解、送達、速裁為一體的多功能訴訟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持續深化府院府檢聯動,多舉措護航法治營商環境,對民營企業涉案財產審慎采取查封、扣押、凍結及信用懲戒等強制執行措施,制定“一攬子”化解執行方案,促進執源治理多元化。
????成立勞動關系維權調處中心,構建了一體聯動、多元調處、相互銜接、齊抓共管的“大維權”“大調處”格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抓實訴源治理,推動社會矛盾糾紛依法治理、源頭治理,惠農區成立“塞上楓橋”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中心,統籌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前端延伸、向一線下沉,從源頭預防和降低涉企訴訟增量。成立人民調解互動聯盟,盤活優質調解資源,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單位聯合調解化解,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扎實開展提升行政執法質量三年行動,深入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雙隨機”監管覆蓋面不斷提升。在市場監管領域推行“721”工作機制,讓70%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20%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10%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探索包容審慎監管新路徑,制定市場監管領域包容免罰清單,對全市存量企業按照ABCD四類劃分信用風險等級,實施差異化監管。積極推廣交通違章“首違不罰”等“柔性執法”“陽光執法”模式,推廣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行政指導等非強制性手段,讓監管執法更有溫度、更接地氣。開通信用修復綠色通道,“信用中國”修復初審時間由3個工作日縮短為1個工作日。通過“府檢聯動+法律顧問+義務監督員參與”等方式,對涉企行政執法進行“啄木鳥式”執法監督,使涉企行政執法更加規范高效。推行12345企業服務專線涉企咨詢投訴轉辦閉環管理模式,著力解決企業在設立、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切實回應企業訴求,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注重統籌兼顧,以更寬視野提升人文環境美譽度。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示范,獲評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359家、自治區“專精特新”企業122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2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6家,自治區級綠色工廠37家等。石嘴山經開區、平羅工業園區獲批自治區“綠電園區”試點,國家級、自治區級綠色工廠創建比例位居全區第一。推動“互聯網+”與教育、健康醫療、養老等領域融合發展,石嘴山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列入自治區級民政標準化試點項目,實現標準化運營管理。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逐年好轉。率先在全區實現全域城鄉客運一體化,交通運輸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改版升級石嘴山市中小企業綜合服務窗口平臺,實現了“企業找政策”向“政策找企業”轉變。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