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豐倉實端牢“飯碗”,特色產業點燃“引擎”,農民增收綻放“笑臉”。九月的石嘴山,田野里枸杞紅果綴枝、養殖場內奶牛滿圈、鹽堿魚塘蝦蟹肥壯,一派蓬勃圖景。今年以來,我市緊扣“穩增長促發展攻堅年”行動工作部署,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以種植、畜牧、漁業多元協同為抓手,推動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4%,在塞上大地繪就了一幅產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振興畫卷。
種植業:穩產擴面與產業升級雙輪驅動
走進惠農區廟臺鄉東永固村千畝枸杞基地,連片的枸杞樹郁郁蔥蔥,村民曹會娟正俯著身子除草。“一年在枸杞地里能干8個月,收入2萬元至3萬元,加上土地流轉費,日子過得很舒心。”她感慨地說。
這份幸福感,源于該村“土地流轉+產業務工+三產融合”的一體化發展模式。2018年,東西部協作春風吹至,東永固村與浙江魯家村結對,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建成近2000畝標準化枸杞基地。許多和曹會娟一樣的村民都因地獲利。“現在風吹不著雨淋不著,一年下來我們老兩口能掙5萬多元,非常省心!”村民高耀清說。
產業壯大不僅實現“雙增收”,還拓展出多元增值空間。該合作社引入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相關技術,建成3500平方米的“綠色工坊”,將枸杞鮮果加工成枸杞飲料、枸杞果干等20多種產品,附加值提高了3倍至5倍。此外,通過開發“枸杞采摘+非遺扎染”文旅項目,去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增收百萬元。數據顯示,東永固村集體經濟經營收入從2018年的8.4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997.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9萬元。從一產到三產融合,東永固村走出了一條“特色種植+三產聯動”的增收新路徑,成為我市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板。
東永固村的枸杞產業是我市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在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同時,我市始終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上半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14.2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106.9%。在穩糧保供的同時,持續優化種植結構:海燕村等26個設施農業項目加速推進,平羅智慧農業科技園項目落地開工,沙漠瓜菜、越夏番茄等特色農作物規模化發展,麒麟瓜種植面積達2.8萬畝,形成“傳統保供給、特色增效益”的發展新格局。
畜牧業:全鏈升級與市場拓展協同推進
“托管30頭奶牛,不用出力還能每年分紅3萬多元!”在惠農區紅果子鎮石嘴山市先農養殖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寶馬村村民任小玲欣喜地分享“奶牛托管”帶來的收益。作為“萬企興萬村”的代表企業,先農養殖以“循環農業”編織出一張農戶“增收網”。
該基地內,“種植—養殖—加工—有機肥—種植”的閉環清晰運轉:養殖糞污年處理3萬噸,產出8000噸有機肥,用于1.35萬畝鹽堿改良田及周邊農田,助推種植業提質增效。該公司副總經理吳韶儒表示,基地與7個村合作社及殘聯簽訂分紅協議,年分紅57.3萬元,固定用工120多人,年工資支出約700萬元,帶動1400多戶農戶增收,其中脫貧戶占比超30%,成為我市畜牧業全鏈條升級的典范。
?? 背后支撐這一切的,是我市以奶業為核心構建的“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生態。通過金融懇談會等機制創新,寧夏弘順源牧業有限公司1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建設項目、寧夏鼎初乳業有限公司液體奶項目、昆寧森態加工項目加快落地,塞尚智能方艙項目投產,牛佰仕等龍頭企業相繼入駐,我市畜牧業全鏈升級,正成為農業經濟名副其實的“壓艙石”。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鮮乳產量33.86萬噸,同比增長14.1%;牛肉、羊肉均價同比分別上漲17.9%、3.7%,肉牛、肉羊出欄量分別增長12.2%、2.6%;畜牧業產值增長8.3%,拉動一產增長6.1%,為農業穩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漁業:綠色轉型與科技賦能深度融合
如何讓鹽堿地變成“聚寶盆”?我市以國家級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為契機,爭取中央資金5000萬元,跳出傳統養殖模式,將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名優品種培育作為轉型核心方向,通過科技賦能實現“生態優先、效益并重”。
“以前養殖普通魚,一斤才賣6塊錢,辛苦一年賺的也不多;如今在鹽堿地里養殖南美白對蝦,一斤能賣30元,效益好了很多!”在寧夏正和興蝦產業基地,工人正忙著捕撈南美白對蝦。該基地負責人張建成介紹,這里通過自主探索的“高種低養”模式,將1300多畝鹽堿灘重新規整,墊高土地種糧排堿,低洼處造“海”養蝦,不僅讓南美白對蝦“游”上百姓餐桌,更探索出鹽堿地治理新路徑。
科技賦能讓南方“海鮮”在西北鹽堿地“安家落戶”成為可能。該基地建成16棟工廠化育苗棚,通過精準控溫、科學淡化和納米增氧等技術,將蝦苗成活率從不足30%提升至95%以上,畝產穩定在150多公斤。同時,養殖過程中蝦糞和殘餌自然降解,使土地鹽堿度下降近30%,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寧夏正和興基地的成功實踐是我市漁業綠色轉型的生動縮影。上半年,全市共投放南美白對蝦、虹鱒等苗種2890余萬尾,漁業產量達2.08萬噸,增長6.6%。從傳統養殖到生態養殖,從單一品種到名優特新,我市漁業正以科技賦能實現綠色蛻變,成為農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特色種植到循環養殖,從生態漁場到農民笑臉,我市通過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的協同聯動,凝聚出發展新動能。我市將緊扣“穩增長促發展攻堅年”行動主線,深化多元產業協同,緊盯種植業穩面積、提產量;緊盯畜牧業補存欄、促出欄;緊盯漁業擴產能、增產值;緊盯農民增收穩就業、保民生;緊盯重點項目抓謀劃、強后勁,讓鄉村振興的畫卷在塞上大地愈發鮮活溫暖。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首頁
市政府
政務公開
政務服務
互動交流
走進石嘴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