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農區緊扣“先有群眾、再有項目”的理念,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與群眾就業增收深度融合,實現“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發展轉變,推動農村勞動力從“力工”變“技工”“零工”變“常工”,走出了一條強基建、惠民生、促發展的共贏之路。
????盛夏六月,驕陽似火。惠農區尾閘鎮下莊子村日光溫室大棚(二期)建設項目施工現場,10余名工人頭戴安全帽,肩扛鍍鋅鋼管穿梭在鋼架間,焊接工人手握焊槍,細致地進行焊接工作,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下莊子村日光溫室大棚(二期)建設項目是尾閘鎮搶抓“村企合作、村社聯建”發展時機,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的2025年以工代賑項目。該項目總投資501萬元,新建溫棚9座,建筑面積約6700平方米,配套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截至目前,已完成9座大棚的墻體砌筑工程及水電工程,吸納群眾參加培訓和務工110余人,發放農民工勞務報酬75萬余元。
????該村脫貧戶王廣東一邊忙碌,一邊笑著說:“我年齡偏大,外出務工困難,聽說村上以工代賑項目招零工,工作地點就在家門口,我立馬就報名了,一天能掙200多元,掙錢顧家兩不誤。”
????在惠農區廟臺鄉東永固村,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健站在枸杞基地的田埂上,看著枸杞枝條上掛滿的枸杞鮮果感慨道:“以前村里部分渠道淤塞嚴重,澆地費時費力。現在政府出錢修渠,既方便了種地,又增加了村民收入,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東永固村渠道修護工程是廟臺鄉今年2月份申報的農村基礎設施改造以工代賑項目工程之一。該項目計劃總投資590萬元,規劃農渠維修砌護3.5萬米,配套各類渠道設施及道路硬化等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2萬米農渠鋪設及相關附屬設施建設,帶動當地群眾128人參與項目建設,發放勞務報酬70萬元。
????“以工代賑項目讓我的生活有了穩定收入。此次灌溉期一過,新一輪的農渠修葺工程就又開工了,我和同鄉就又可以一邊掙錢,一邊為下一季農業生產打基礎了。”村民高耀清說。
????以工代賑項目是我國支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實施開發式扶貧的重要政策舉措,惠農區積極響應國家以工代賑政策,圍繞農田水利、道路交通等重點領域,科學謀劃申報項目。2024年,惠農區先后爭取中央專項資金1230萬元,實施以工代賑項目3個,新建混凝土道路3889平方米,鋪裝硬化8237平方米,砌筑防洪導洪墻、溝渠共1060米;新建建筑面積5040平方米羊舍1棟,累計帶動當地群眾就業425人,發放勞務報酬477萬元,有效改善了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一錢多用、一舉多得”。
????今年,惠農區瞄準農村基礎設施短板,謀劃儲備以工代賑項目11個,總投資6102萬元。截至目前,已爭取項目4個,下達中央資金1520萬元,重點支持鄉村道路硬化、鋪設面包磚等2萬平方米、砌護渠道42公里、新建溫室大棚9座及配套附屬設施建設,預計帶動就業356人,發放勞務報酬535萬元。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惠農區嚴格遵循“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的原則,采取“培訓+上崗”模式,不僅讓群眾獲得勞務報酬,而且提升了他們的勞動就業技能。同時,探索推行“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模式,全方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此外,為保障項目順利推進,惠農區各部門協同合作,加強項目資金監管力度,確保以工代賑資金專款專用,并嚴格把控工程質量,為設施的長久使用筑牢根基。
????惠農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李博表示,惠農區將把以工代賑項目作為撬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就業帶動的“杠桿”,認真總結創新做法和典型經驗,充分發揮以工代賑“務工賑濟、培訓扶智”“拾遺補缺、以小做大”的作用,為惠農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