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升級是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奮力打好“特色優勢產業升級攻堅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科技創新引領工業優化升級。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有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深化與華東理工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動新型合金先進制備中試基地、賀蘭山實驗室高端金屬材料研究所中試平臺等建設,實施100項科技創新項目,努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轉化科技成果100項以上,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30家以上和雛鷹、瞪羚等高成長創新型企業5家以上,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增長10%以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寶馬興慶特種合金等44個重點技改項目,以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為載體,開展規模化設備更新,依法依規淘汰退出一批落后產能。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扎實推進鎂基鋰電池、鉅晶源鉭酸鋰晶片等項目建設,力促電力電子半導體制造、東方鉭業鉭鈮火法冶金等項目投產達效,確保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5%。強化數字經濟賦能,打好“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攻堅戰”,推動中小企業上平臺、用數據、變模式、轉業務,新增自治區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3家以上,“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55。推動企業提質增效,實施“1515”億級企業梯度培育發展計劃,培育產值百億級以上企業1家、十億級以上高成長型企業25家。
加快現代服務業提速擴容。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重,深入推進工業企業主輔分離,支持發展人力資源、工業會展、節能環保、檢驗檢測等服務,引導貨運物流、汽車貿易、包裝材料等產業做大規模,新增規上限上服務業企業30家。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抓好公鐵聯運物流園、智慧人車綜合服務等項目建設,推動大宗商品公轉鐵、散改集,打造區域性大宗商品物流基地。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完善石炭井文旅影視小鎮建設,提升“音樂+旅游”“賽事+旅游”“影視+旅游”等商文體旅融合發展業態,接待游客人次、旅游花費均增長10%以上。
加快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生產加工經營體系,完善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布局,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建設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10萬畝以上,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06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50萬噸以上。推進畜牧業穩規提質,加快弘順源、花花農牧等14個養殖項目建設,推動鼎初乳業投產達效,培育精深加工龍頭企業2家以上。進一步優化種植業結構,實施海燕村現代設施產業園等12個項目,培育沙漠瓜菜、制種、食用菌示范鄉鎮5個,新增現代設施農業1000畝以上。高效發展設施漁業,積極爭取國家級水產健康和生態養殖示范項目,探索鹽堿地漁業開發利用,新增設施漁業3萬平方米,漁業產值增長10%以上。拓展葡萄酒、枸杞制品、乳制品、牛羊肉等精深加工,新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以上。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提升冷鏈物流水平,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加快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圍繞打造平羅工業園區和經開區千億園區、高新區五百億園區,堅持特色化、差異化、集聚化發展,開展“1236”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快建設電力電子半導體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裝備制造等10個特色產業園區。加大低效用地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強化園區道路、燃氣、蒸汽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全域統籌、分類推進,用3年時間建成綠電園區,年內市域內建設100萬千瓦、異地建設1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力爭綠電占比達到40%。建立綠電分級分類分行業配置機制,著力降電價、降成本、提質效,促進硅基、鐵合金等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落實“1+4+7”改革發展計劃,健全以畝均投資強度、產值、效益為導向的科學評價和有效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園區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首頁
市政府
政務公開
政務服務
互動交流
走進石嘴山


